Ta sheng fa chiai wu shin tsang fa shih

大乘法界無盡藏法釋

SOURCE:
Stein #721v, Giles #5563; Pao-tsang 6.91a-97b. In Yabuki Keiki, Sangaikyō no kenkyū 161-176.

CORRECTION:
Text input Shanghai, 1995; visually checked against Yabuki and edited by Ling Huang, 1998; final editing and input of Mojikyo characters by Junko Komatsu, 2002

DISTRIBUTION:
Jamie Hubbard (jhubbard@smith.edu); freely available for non-commercial use when distributed with this header intact (Koh Phi Phi Lei, July 1998).

<Punctuation and encoding notes>



[163]

債主次輕者受牛馬驢騾等身. 擔重挽車. 蹄劈領穿以償地債. 最輕者為人奴

婢. 衣不蓋形食不充口. 鞭胷打背着鉗印面身償他力. 故地獄傅云. 負他一錢

餘報一生作人奴婢身償他力即其義也. 如是宿債且計一生一家眷屬亙相

養活追求錢財. 或因官斷事憑恃威力枉法取財. 或市易興生輕稱小計. 行濫

誑逼取他利潤. 或作農夫焚燒山澤漑灌陸田.耕耩##磨破他巢穴. 漫放牛驢

損他苗稼. 繰絲剥繭熏蜂取蜜殺麝求香. 或作工師抄經寫像偸減佛金.竊經

紙墨少功高價. 節日參師食僧厨供侵損三寶. 如是宿債不能不有. 設欲別償

隔生難識.設使知處詶補叵充. 若不因作无盡藏陪无始已來百生千生百刧

千刧天生上爾許債負. 何由可了. 行者今因无盡藏施无始宿債一時頓停. 不

畏債主. 更為障道業障報障一時頓滅.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頓出三塗豈非大

益. 問无盡藏法日捨一分錢或一合粟. 一年不過卅六錢三斗六升粟. 云

何頓陪无始債了離苦解脱. 答譬如貧人. 負他千貫毎被債主欲來掣奪.

貧人媿懼詣長者所. 首過要期願恕我罪. 貧无得處. 日別客作若得一錢即還

長者. 長者聞已歡喜恕過. 更不牽掣即免枷禁. 豈非小施即除大難. 无盡藏施

亦復如是

[164]

第二云何發善提心. 同菩薩行作得度因緣者. 謂共信行禪師及一切國界

一乘菩薩. 同其一行作得度因緣. 但一切國界一乘菩薩. 於念念中有福徳智慧

二行滿足. 成佛放光召集有緣假使自身造罪墮三惡趣下至阿鼻地獄. 由同

此无盡藏一行與諸佛菩薩有緣故. 蒙佛光照拔出三塗生人天中. 受化□生

身聞法得果利益者是. 如釋迦如來説大般若經及涅槃經. 放光照三惡趣下

至阿鼻地獄衆生皆聞法得益者是. 故華嚴經賢首菩薩品偈説

隨其本行得光明 宿世同行有緣者 所修行業有同者

及行隨喜功徳分 聞見菩薩清淨行 彼人得見此光明

即是其義. 為此二義故. 須作无盡藏

第二辨名者言. 大以寛長深遠不退為義. 乘以運載為名. 小乘法中唯明自利. 大乘法内自利利他. 是故菩薩依大悲心立无盡藏□[法]. 六波羅蜜檀度為初.四

攝行中布施為首. 上同諸佛内應法身. 外利衆生窮盡法界. 衆生界盡此藏乃

盡. 法身无盡施行无窮. 由境界常行相續故立无盡. 名究竟深廣. 含蘊一切故

名為藏. 藏有軌儀復名為法. 故曰大乘无盡藏法

第三立義者. 傅禪師説略有五義. 一上下相對. 二普別相對.三自他相對.四當

[165]

无常相對.五因果相對 第一上下相對者. 上謂敬田. 下謂悲田. 准依華嚴

經説

又放光名示現寶 令諸貧乏得寶藏 以无盡藏施三寶

因此得成示示寶

既言以无盡藏施三寶. 即是敬田. 又維摩經説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道之 令發菩提心

准此以明. 即是悲田. 此有兩義. 一以无盡藏物施貧下衆生. 由數得施故勸發

善心. 即易可得. 二教貧窮人. 以少財物同他菩薩无盡藏施. 令其漸發菩提之

心. 華嚴經云為貧窮者演説正法. 令得菩薩諸清淨藏. 上來二經明悲敬二田

故名上下相對. 第二普別相對者.准依勝鬘經説.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

提. 不自為己受畜財物. 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衆生此義即是. 普別相對. 捨

別取普也. 不因凡夫无始以來所畜財物. 但為己身及己親屬. 設復施他或為

人情報恩憑力. 不為成熟貧苦衆生.今无盡藏菩薩行施不觀三代貴賤善惡

邪正大小怨親. 平等普施一切. 何以故由貴賤等三代不定故. 乃至怨親一一

廣説. 又維摩經云.法施會者. 一時供養一切衆生.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166]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 无所分別等于大悲. 不求果報. 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第三自他相對者. 如地持論説. 種性菩薩於諸事業廢我成彼. 言事業者. 即是

无盡藏功徳事業. 廢己同他故. 像法決疑經云. 若復有人多饒財物. 獨行布施

從生至老. 其福甚少.不如復有衆多人衆不問貧富貴賤. 若道俗共相勸化各

出少財. 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 其福甚大. 假使不

施念念之中. 施功常生无有窮盡. 如後廣説. 又何以故自利行侠而短. 由自身

不遍法界. 為身所作永无遍義. 利他行寛而長. 由衆生遍法界.為生所作十六

事業皆有普遍義. 又自利行損損有多過在家破家在寺破寺. 在國破國在道

破菩提心. 何以故. 自利行者. 好事自取. 惡事與他. 所以在在處處破壞又長惡

无窮. 何以故. 由奪他好自屬己. 己好不與他. 所以長貪无窮. 推己惡與他.他惡

不肯受. 所以長瞋无窮. 利他行益翻上即是

第四常无常相對者. 准依涅槃經説. 若修常施是則名為檀波羅蜜. 若時時施

是名為施非波羅蜜. 言常施者. 謂相續常非常住凝然. 所以得知. 由時時施不

日日相續. 對修常施故知相續. 波羅蜜者. 名到彼岸. 如渡河水或從東岸到彼

西岸. 名到彼岸. 言波羅蜜到彼岸者.謂將行者. 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曰

[167]

波羅蜜也

第五因果相對者. 於中有六. 一求不得因果. 二求得因果.三自然因果.四成熟

因果. 五相似因果. 六具足因果. 第一求不得因果者.他來乞求不肯施他.於

未來生求官覓財皆不能得. 是名求不得因果. 第二求得因果者. 槃槃經説.

見有乞者然後乃與. 是名為施非波羅蜜. 若无乞者開心自施. 是則名爲檀菠

羅蜜. 若他來乞然始布施. 來生要須少用功力方獲財位. 是名求得因果. 第

三自然因果者. 見他功徳有不辨處. 即將无盡藏物隨喜助成. 來生衣報不待

規求自然而得. 如轉輪王及天帝釋梵天王等衣食自然七寶宮殿隨念皆得.

是名自然因果. 第四成熟因果者. 如有乞求布絹等物. 欲作衣裳將无盡藏

現成衣施. 或索米麵欲作飲食. 即將成熟餅飯等施. 來生不假營求. 感他成熟

衣食供給供養. 故名成熟因果. 第五相似因果者. 於中略明有十六種无盡

因. 還感十六種无盡果如下廣説. 第六具足因果者. 云何不具足而言具足

者. 謂如有人長壽无病端正聰明貧无衣食. 是名具不足. 或有衣食短命多病

醜陋頑囂亦是不具足. 設得好身命智慧. 念有衣食无三寶境亦不具足. 設有

三寶不蒙攝受. 不得供養親近承事斷惡修善. 亦不具足. 設得供養. 有香无燈

[168]

有燈无香. 乃至十六種有一闕多有多闕(一)類應廣説. 名不具足.言具足者.謂

從生死前際以來. 於身身上常分感得十六種相似果. 即具足因果義. 此有兩

種. 一者感内身八具足果. 一色具足二力具足三壽命具足四信言具足五眷

屬具足六財寶具足七威力具足八智慧具足. 二者復招外寶具足果. 如華嚴

經明法寶周羅長者具足果報. 經云時彼長者執善財手將歸家. 善男子且觀

我家. 爾時善財遍觀舍宅. 悉閻浮檀金色. 七寶為墻周遍圍繞. 瑠璃莊嚴車

為柱. 敷赤眞珠寶為師子座. 建師子寶幢. 張瑠璃寶帳. 如意珠網羅覆其上. 阿

僧祇寶而莊嚴之. 馬瑙寶池八功徳水盈滿其中. 一切寶樹周匝圍繞. 其宅廣

大十重八門. 爾時善財見最下重. 設衆餚饍慧施一切. 見第二重施雜寶衣. 見第三重施惠

一切寶莊嚴具. 見第四重施内眷屬悉履善行巧於語言. 見第五

重乃至十住菩薩雲集其中.結集正法離世間樂. 出一切論諸陀羅尼三昧法

印分別三昧智惠光明. 見第六重得般若菠羅蜜菩薩充滿其中. 具甚深智得

寂靜. 明智惠藏地无礙法門. 超出三有境界无礙念不二法.結集般若波羅蜜

門. 分別解説般若波羅蜜門. 彼菩薩衆不可説莊嚴而莊嚴之. 見第七重嚮忍

菩薩充滿其中. 出方便智惠悉能聞持諸佛法雲. 見第八重常住菩薩充滿其

[169]

中. 具諸神通遍一切刹. 照一切衆生一切法界具足法身. 詣一切佛无所障礙

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見第九重補處菩薩充滿其中. 見第十重一切如來充滿

其中. 從初發心修菩薩行. 超出生死滿足大願. 神力自在一切佛刹及其眷屬

轉淨法輪. 化度衆生顯現住持. 爾時善財見如是等奇特事已. 白言. 大聖我未

曾見如是清淨大衆. 昔於何處種諸善根. 今得如是勝妙果報. 長者答言. 善男

子我憶過去无量光明法界普莊嚴王如來出與之時. 彼佛入城我以香花伎

樂而供養已. 持此善根廻向三處. 謂滅除貧苦常見諸佛菩薩及善知識. 恒聞

正法故獲斯報. 准此文驗則是具足因果義也. 從生死後際以去分得内外具

足果至佛圓滿内具足果略説. 佛有三十二相或八萬四千相. 或説有十蓮華

藏國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 於諸支節種種妙寶以為莊嚴.復有八十種好. 或

説一一相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 其十蓮華藏國界海微塵數佛大人相. 一一

相各有隨形好多少可知十力四无畏大悲三念處三不護等佛百四十不共

法等功徳无量无邊.今且略説. 福徳智慧二種莊嚴. 言福徳莊嚴者准无上依

經明. 若十方一切衆生倶行十善所有功徳更増百倍等佛一毛相福徳. 又佛

一切毛相福徳更増百倍等佛一隨形好福徳又佛一切隨形好福徳更増百

[170]

倍等佛一大人相福徳. 一切大人相福徳更増千倍等佛白毫相福徳. 又佛白

毫相福徳更増百千倍等佛无見頂相福徳. 以佛无見頂相福徳更増億百千

倍等佛梵音相福徳. 佛因此相以一音聲遍滿十方无邊世界. 説法利生隨類

各解. 言智慧莊嚴者如大集經説.若三千大千國土衆生所成就智. 比一信行

人智百分不及一. 千分不及一. 及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假使三千大千國土

悉如信行人所成就智. 等一法行人智. 如是校量大千國土法行人智等一八

人智. 如是大千國土八人智等一須陀洹智.乃至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

佛展轉相比亦如是. 假使三千大千國土悉如辟支佛智等一百刧菩薩智. 得

忍菩薩不退菩薩補處菩薩智展轉校量亦如是.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乃

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若无量无邊世界衆生悉如補處菩薩所成就智. 以比

如來處非處智. 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 乃至算數譬喩所不能及. 上來校量

智慧分數多少. 是為諸佛智慧莊嚴如前所説福徳智慧多少惣名内報

具足.

外報具足者如華嚴經説

普賢菩薩願 所得清淨國 三世莊嚴刹 悉現於此中

則是其外報具足義. 又華嚴經總説佛功徳多少具足義

[171]

一切十方諸衆生 皆悉一時成正覺 彼諸正覺一一有

不可稱説淨妙身 彼淨妙身一一有 不可稱説如來頭

彼如來頭一一有 不可稱説廣長舌 彼廣長舌一一有

无量清淨妙音聲 以彼一一妙音聲 不可説刧歎諸佛

不可稱説一切刧 宜揚讚歎佛功徳 不可説刧猶可盡

歎佛功徳无窮盡

上來至此頭. 第六具足因果竟 自下第四釋文

本云就裏有十一段義. 如文廣列不煩具録. 本云第一明初起行人者信

行是. 釋曰是即一乘根機菩薩此具三義. 一解眞二行深三病輕. 言解眞

者. 謂識別相似空有大小染淨違順邪正善惡六度等. 乃至法界相似法亦如

是. 是為解眞. 言行深者. 謂行善調柔應斷者能斷徹. 應修者能修徹. 是為行深.

言病輕者. 謂聞十惡五畏三病. 或聞相似邪解行淺深. 或聞疑執損益. 或聞判

邪正多少. 或聞法錯分齊. 或聞如此迷心輕重等惡. 聞即永斷.或於少利處聞

即能捨. 於多利處聞即能行. 是為病輕. 問如今化作无盡藏人皆未有解眞

行深病輕三義若為相應. 答但施无盡藏者. 悉應教云人信行禪師法界普

[172]

无盡藏. 又非直共信行禪師同行. 亦共一切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虚空法界等

一切國土一切一乘菩薩同此一行.由信行禪師等一切菩薩正故. 但同行隨

喜見聞等四階人並正. 如蛇人竹筒. 筒直蛇亦直.然共信行禪師等同此无盡

藏行故. 由所同正故能同亦正. 不畏邪錯. 又无盡藏陪償宿債如現在負債. 償

他豈畏邪償即便枑拒. 本云第二行行時節者願從今身乃至成佛.

釋曰據解无盡藏排法為長短相對義. 但以從无始已來所學所行短促根性.

今發心共他菩薩同行除去短促. 取於長時乃至成佛. 本云第三明所為

寛狹者普為一切. 釋曰此名寛狹相對由无始已來所作狹劣. 或唯為一

身不為他人. 或為父母妻子親屬不為踈人. 或為順情朋友知識不為違情怨

家債主. 或為貴勝憑恃威力不為貧窮邊地下賤. 不遍法界名為狹劣故. 今行

者除去狹劣怨親平等普為一切法界衆生. 本云第四明法界行多少分

齊者.大判有兩. 一者常樂我淨无盡藏. 二者苦空无常无盡藏. 釋曰次下

文具釋. 本云第五明法界行常无常所由者. 於法界行各各三義不具足

者是无常. 一者寛狹不定. 二者長短不定. 三者進退不定. 於法界法各各三義

具足者是常. 一者廣大如法界. 二者日日不斷盡未來際. 三者不退乃至命盡.

[173]

釋曰此中三義亦得名為寛長深義. 由捨身命財盡畢竟不退故. 得名深

如是三義. 准攝大乘論説義當四修. 一廣大法界即當論説无餘修是. 謂塵沙

萬行无一不修. 二究竟如虚空. 即當論説恭敬修是. 謂一一行如皆窮理究源. 殷勤徹到.竭力盡命. 不避苦惡非婆1心修. 三盡未來際. 即論所明長時修是. 謂一一行皆經三大刧阿僧祇刧. 四无有休息即論所説无間修是. 謂其心相

續未曾間斷. 但一一行具上三義四種修者名為常樂我淨行. 亦名一乘大乘

行. 若不具足三義. 四修者名為苦空无常行. 亦名三乘小乘行. 本云第六

明法界行修成難易者常樂我淨无盡藏少處可成多處不辨. 苦空无盡藏隨

處多少皆得普同. 釋曰其常樂无盡藏上同諸佛成眞身行攝. 要須具足

三義四修是故少處可成多處不辨. 所以名難. 耍在京城化度寺大處由人是

處當具十六種事方可辨.不畏邪錯以同禪師相續眞故. 苦空无常无盡藏. 下

同衆生成應身行攝. 不具足三義四修.是故隨處多少皆得普同. 所以名易即

七月十五日盂蘭盆等是. 所在州縣造功徳處. 皆得普超隨喜助成. 不必要須

送化度寺. 本云第七明法界行大小自去若能常樂苦空等兩種具行盡

者是大乘. 若唯偏行苦空不盡常樂者判屬小乘. 釋曰此中大能含小故

[174]

具二行. 小不容大故局苦空. 如聲聞戒即是菩薩三聚戒中律儀戒攝. 本

云第八現學多少者. 明法雖塵沙總説十六. 若總別具明則卅有餘施者. 亦有

兩種. 一者唯能及總日別施錢十六分. 二者總別具行日別施錢卅分. 總別之

相已下廣出. 釋曰准依華嚴經. 明法界皆行是无盡藏義. 彼經略説信戒

聞施慚愧等十種无盡藏法行. 依大集經明八十无盡藏法義. 從因至果説故

(名)法界行. 並是无盡藏義. 此中由行十六種无盡因故.還感得十六種无盡果.

以下廣説. 本云一者學供養佛无盡禮佛等是. 釋曰此中資給禮佛

正是. 所為修塔像等.兼是所營就營塔像先修故盡然後造新. 是故經云造新

者不如修故其福甚多. 又云但能修故不假造新其人功徳不可思義[議]. 由此藏

故即得頓償无始以來侵損一切佛物塔物障見佛罪盡.復得未來親觀諸佛.

亦成一切衆生禮佛行故. 未來即得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諸佛教化衆生

嚴淨佛土乃至成佛. 微如[妙]色身放无盡光利益一切故. 華嚴經賢首品偈説

又放光名寶莊嚴 彼光覺悟一切衆 得勝寶藏不可盡

以此供養諸世尊 以寶獻佛及塔廟 兼施一切諸貧乏

以衆珍奇供最勝 因是成寶莊嚴光 又放光明名歡喜

[175]

彼光覺悟一切衆 歡喜愛樂佛菩提 發心樂求无師寶

建立如來大慈像 相好具足坐蓮華 讚歎最勝諸功徳

因是得成喜光明 又放光名身根淨 諸根毀壞令具足

禮拜諸佛及塔寺 因是得成身淨光

本云二者學供養法无盡轉經等是. 釋曰寫經等亦是先修故經後造新

者. 由此藏故即得頓償无始身來侵損一切法物及障法罪盡. 未來復得親聞

佛説十二部經. 少聞多解繫念思惟.如説修行利益衆生. 或得聞持陀羅尼果.

一聞領解永不忘失. 如賢愚經説阿難往昔曾作長者. 供養誦經沙彌. 由此今

得親傅佛法一无遺漏. 如瓶寫水置之異器即其義也. 乃至成佛常放光故. 賢

首偈云

又放光明名樂法 彼光覺悟一切衆 聽法講説及書寫

於正法中常愛樂 佛法欲滅能護持 令求法者意充滿

精勤修習佛正法 因是得成樂法光 又放光名法自在

彼光覺悟一切衆 陀羅尼藏不可盡 能持如來一切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防衛守護衆賢聖 以无量法施衆生

[176]

因是得成自在光

本云三者學供養僧无盡莫問持戒犯戒普供養者是. 釋曰不但持戒破

戒一時普供養. 准大集月藏分經. 亦須先供養破戒无戒. 傅禪師導檀越. 設供

先納突會僧後供踈請僧. 何以故. 突會僧不依戒律. 義當破戒故. 若施主不肯

納突會僧行佛法者. 即□超去. 若欲受檀越請應當先問容突會不. 若不言不

能莫受踈請

明供養法自有三門. 一明請僧法二明營供法三明奉施法. 第一明請僧

法者. 復有三重.一明別請損二明普請益. 三明延請法. 一者明別請損有十種.

一盜取僧物. 二滅施主福.三是外道法. 四不順孝道. 五速滅佛法. 六現障四聖

果. 七當來不見佛. 八消信施. 九鬼神□□. 十賢聖訶責. 如梵網經説.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別請利養人已□□□□□□□□□即取十方僧物若別請者

是外道法七□□□□□□□□□經云兵奴為比丘受別請法知識比□□

□□□□□□□□□福如外道都非吾法當知爾時□□□□□□□□□

□□弟子有受別請者是人定失□□□□□□□□□□□□□檀越供養

人不得國□□□□□□□□□□□□□□□□□刧不見佛




1 &M000097;